我的理化科學思達方向
今天看到輝誠老師的文章,解決了我這半年來的疑惑。我一直在思考理化的概念如何讓學生自學,參考了數學科劉繼文老師的學思達,還是解決不了我心中的疑問?關於理化概念學生自己看學思達講義看得懂嗎?我的答案是否定的。理化科有很多重要概念,需要老師講解達到畫龍點睛之效,如同武俠小說打通任督二脈,關於這些重要概念,我如何訓練學生可以達到自學的狀態呢?我現階段的作法是老師我先講解,接著學生看課本自學此概念,因為我講解過了,所以學生較能看懂,藉由學思達講義設計的重點填空與題目讓學生思考,隨後抽籤上表達,最後老師再統整,整個過程就像下面的文章所示,「教師講解」→自學→思考→討論→表達→教師統整,看起來我的上課流程是符合輝誠老師說的方式。
從文章中給我了一些未來努力的方向。
- 理化的重要概念確認是需要老師講解的,但是為了訓練學生自學的能力,將這些概念用影片來讓學生自學,影片可以用網路現成的或是自己拍(我是傾向自己拍,其實這些概念講解其實都很簡單,拍攝起來不會花太多時間,最近我拍了密度mvd關係與波的週期介紹),影片的優點是可以學生可以重複看或回家看(雖然不知道有多少人會回家看)。
- 影片的使用需要平板與網路的配合,希望今年11月學校可以完成網路與平板的建置,這樣就方便執行了。
- 如果我的學思達課堂中加入了利用影片自學理化重要概念的的部分,老師在課堂上實際講解的部分就更少了,更接近學思達的精神,最後讓學生擁有自學的能力。
- 我的想法是理化學思達教學可以拆解成三部分,第一部分老師不用教的單元,課本中有許多類似科普知識閱讀,這個部分最容易學思達操作,最重要的是設計好學思達講義的題目;第二部分重要理化概念的學習,比如定理定律的介紹、光的透鏡成像單元、何謂波的週期介紹......。將這些單完先拍成影片,用QR CODE放在學思達講義內,課堂間進行到此單元,學生用平板自學,接著思考學思達講義題目,抽籤表達,最後老師統整;第三部分,藉由老師設計實驗或活動讓學生憑藉著自身的舊有生活經驗或是課堂親自體驗到的知識,自己去發現或說出理化的概念,藉由教師的課程設計來引導學習,這種方法最具教師個人特色與最多元,這點需要老師多花點腦筋設計課程與多參考他人的教學設計,我覺得第三部分是理化科最迷人的地方,師生互動會最多,課堂中學生最喜歡與最懷念的的部分。
1081013
〈自學與講解之間,如何抉擇?如何取得平衡?〉
張輝誠
張輝誠
一位小學數學老師在議課時,問了我一個問題:「當學思達課堂涉及到『數學概念』時,是否可以先由老師講解,成效會更好?學生掌握概念會更穩固?」
我的回答是:「當然可以,只是必須先考量『老師講解』時的優先順序、時機、以及長度。」
一個數學老師在教數學概念課時,如果是單純直接講解,通常有兩種狀況:
一種是老師從頭講到尾,單向講述,把觀念完整講清楚(有些還搭配「教具」或「課件」(如PPT))。(從頭講到尾,最大的缺點就是會超過學生專注的最佳時間。)
另一種則穿插著「問答」,一邊講解、一邊提問。
這兩種直接講解的好處和優點就是:老師覺得節省時間、效率高、學生掌握度高。
但缺點也很明顯,即是:學生失去探索、思考、自我建構知識概念的機會與訓練、甚至失去嘗試想錯和想不出來的機會與體驗,還有學生失去了「自學」的機會。。
對學思達老師而言,難道遇到了「概念課」,老師就不能直接講解嗎?
答案當然不是,老師是可以直接講解的,只是學思達老師會把「直接講解」放在最後選項,而不是放在第一選項。
一個單向講述講解的老師,手上擁有的資源就是:
(1) 老師的口頭講解能力。
(2) 搭配課本和老師自己準備的教具與課件。(而這些教具和課件,通時在站在教師的角度準備的,只有老師知道如何使用和解說,沒有老師,這些教具和課件,對學生要自學而言,基本上作用並不大)。
(1) 老師的口頭講解能力。
(2) 搭配課本和老師自己準備的教具與課件。(而這些教具和課件,通時在站在教師的角度準備的,只有老師知道如何使用和解說,沒有老師,這些教具和課件,對學生要自學而言,基本上作用並不大)。
但是學思達老師,手上的資源卻有4種:
(1)課本。
(2)學思達講義(老師為學生編寫的學生自學手冊,其性質就像LOGO積木的組裝手冊)。
(3)線上影片(別人錄製的(如均一、因材網或洋蔥數學)或老師自行錄製(學思達核心老師如劉繼文長期錄製數學教學影片、或小學數學科林柏彥老師也開始嘗試錄製影片,附上QR CODE,搭配在學思達講義當中──這時候老師就會發現,這些影片可以很容易和學思達講義結合在一起)、
(4)老師的口頭講解能力。
(2)學思達講義(老師為學生編寫的學生自學手冊,其性質就像LOGO積木的組裝手冊)。
(3)線上影片(別人錄製的(如均一、因材網或洋蔥數學)或老師自行錄製(學思達核心老師如劉繼文長期錄製數學教學影片、或小學數學科林柏彥老師也開始嘗試錄製影片,附上QR CODE,搭配在學思達講義當中──這時候老師就會發現,這些影片可以很容易和學思達講義結合在一起)、
(4)老師的口頭講解能力。
所以,一個學思達老師面對「數學概念課」,第一個要想的並不是「是不是我直接講解效果比較好」,而是「我能不能先讓學生通過自學就能學起來這個概念(甚至記起來、掌握起來。──每個目標不同,設計重點就會有所不同)」。第一件可以做的事情就是,我如何編寫出如何可以讓學生自學就能順利學得此一概念的學思達講義。
在這裡容我先岔出一下。我常跟習慣口頭直解講解、或邊講解邊採用問答的老師建議,倘若不知學思達講義如何入手,何不把他認為精彩的、有效的「直接講解的內容和過程、問答時提問的問題」,逐一寫成文字、再拆解成一個個小環節,其實馬上就變成學思達講義的雛型。上課時,老師進行直接講解時,就可以發給學生搭配使用,和原本單向講述的教學模式一模一樣,而且效果更好。──其中最大好處便是,學生上課可以聽老師直接講解和提問,下課後,老師還用講義陪伴著他,他還可以透過講義隨時複習老師講解的內容和提問,而不是只有老師講解完了之後,就再沒有重複學習的機會了。──而這也是,直接講解的最大缺陷,學生基本上只有一次學習的機會,離開教室之後,知識來源就消失了,並且知識來源主要是來自於老師的口中,沒有老師,將來知識來源就會消失。
所以,如果老師可以設計出,讓學生自學就能學得數學概念的學思達講義,老師又何必多費唇舌去講解呢?但如果設計不出來這樣的講義,怎麼辦呢?──當務之急,就是去增能,不斷突破,這也是學思達老師會一直成長的主動能之一。而且,當看到別人可以做得出來這樣的講義,或是自己終於有一天也可以做出這樣的講義,這是多麼重要的驚艷、成長與突破啊。
但一時間還是做不到,也沒有關係,老師的第二個選項就是尋找有沒有適合的「線上影片」來做為助手(如均一、因材網或洋蔥數學等等,至於如何融入,我會再另寫一篇文章),或者老師乾脆自己錄製影片,幫助學生自學這些難懂的觀念。──這樣的做法和老師自己直接講解有甚麼差異呢?兩者最主要差異就是,線上教學影片如果教得比老師還好、還清晰,老師為什麼不讓更好的資源給學生用呢?還有無論線上教學影片或老師錄製影片,影片一充足,都讓學生有更多自學的機會、重複學習的機會、還有超越時間和空間限制的學習機會,將來還有超前學習或補救學習的機會。
如果做不出講義,又沒有良好的線上影片,這時候學思達老師才會開始考慮直接講解。對學思達老師而言,直接講解也分成好幾種選擇。
因為學思達上課流程有五個步驟:
◎自學→思考→討論→表達→教師統整(然後不斷循環)
◎自學→思考→討論→表達→教師統整(然後不斷循環)
第一種選擇是:老師先讓學生摸索,再隨機視形況切入直接講解概念,再展開學思達。
於是就會有底下幾種選擇,如:
◎自學→思考→「教師講解」→討論→表達→教師統整
◎自學→思考→「教師講解」→討論→表達→教師統整
◎自學→思考→討論→「教師講解」→表達→教師統整
◎自學→思考→討論→表達→教師統整→「教師講解」
最後一種選擇才是:老師一開始就直接講解概念,然後展開學思達。
學思達上課流程順序的「起始點」就會變成:
◎「教師講解」→自學→思考→討論→表達→教師統整
◎「教師講解」→自學→思考→討論→表達→教師統整
換句話說,老師可以直接講解概念嗎?當然可以,但在學思達的系統裡,通常會放在最後一個選項,先去努力嘗試和突破前面的各種選項。
為什麼要這樣呢?
其實這裡頭牽涉到很多教學重要概念:學本教育、自主學習、先學後教、翻轉教室、協同學習、高效學習、能力培養等等,只是學思達很少談這些理論,而是真正在課堂上實踐。還有,這樣做的優點是,長期而穩定地培養並積累學生的自學能力、思考能力、表達能力等等多元能力,而其困難點就在於:初期看起來耗時、費力、效益緩慢。但是時間一長,這些困難點都不會是困難,花掉的時間和氣力,都會成為老師和學生成長的重要資源。
這位老師還問:「概念課用學思達這樣教,有些學生掌握不好。」
對學思達老師而言,應該反過來這樣問:「概念課用學思達這樣教,有哪些學生已經掌握得很好(這意味著,這學生已經可以順利自學),有哪些學生還沒有掌握好?這些還沒有掌握好的學生,老師要在哪一個環節(接下來的同學討論時會不會有人就教會他們、學生上台時可不可以教會他們、老師統整或講解時會不會教會他們)、哪一個時間點幫助他們?如果只有少部分的學生沒有掌握好?我還有沒有其他方式可以幫助他們講解?而不是讓已經可以順利自學的學生,也跟著還沒掌握的學生一起被限制住?」
當學思達老師這樣想的時候,就已經準備開始走向差異化教學了,這也是劉繼文老師三軌學思達珍貴的地方(其中一軌就是,老師直接講解給低成就的學生聽)。──可是,當老師覺得,學生一定要老師直接講解才能懂概念的時候,很多事情就不會發生了,老師不會想到影片、不會想到講解還有各種時機選擇、不會想到差異化、更不會想到日後還有個人化學習。──老師只剩下自己的口才和學養,學生也就只有這位老師的口才和學養,而不會有集體的智慧、更好的資源和開闊的思維,以及將來各種深入而靈活的變化。──這才是我說的,真正驚人的差異點。
勇敢突破此一概念,勇敢突破既有思維去實踐,學思達才會繼續開始走向深水區,向另一新境界。──而這,也是劉繼文老師三軌學思達突破的最重要意義。
留言
張貼留言